一场探虫活动让孩子念念不忘,自然课堂魅力何在?
一场探虫活动让孩子念念不忘,自然课堂魅力何在?
一场探虫活动让孩子念念不忘,自然课堂魅力何在?
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6日讯(通讯员 邹扬 全媒体(méitǐ)记者 徐运源)“今日习得雕虫小技,他日或可经天纬地”,一场探虫活动,让家长们都学会(xuéhuì)了这个梗。25日,由长沙市岳麓区政协主办、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(kēxué)(shēngmìngkēxué)学院等多家(duōjiā)单位联合承办的(de)“探索自然中的科学密码”系列活动之“雕虫:解锁昆虫形态中的科学奥秘”,在岳麓山落下帷幕(wéimù)。30多组亲子家庭与科普导师团队携手,以自然为课堂,度过了一场科学与趣味交织的探索之旅。
活动伊始,湖南省遗传学会范雄伟教授(jiàoshòu)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白尾(báiwěi)灰蜻提问:“小朋友会背诵含有蜻蜓(qīngtíng)的古诗吗(ma)?”“蜻蜓半空(bànkōng)展翅飞,蝴蝶花间捉迷藏。”湖南师大附小一年级小朋友范珈恺第一时间脱口而出。在获得一张昆虫小贴纸后,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:“穿花蛱蝶深深见,点水蜻蜓款款(kuǎnkuǎn)飞”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……
“小朋友,你们知道吗?蜻和蜓可是(shì)两种不同的生物哦,我手上的这一只(yīzhī)是蜻还是蜓呢?”孩子(háizi)们瞬间安静下来,范(fàn)雄伟从一只蜻蜓着手,科普了昆虫的起源、形态学、分类学以及仿生学。“没有想到一只小小蜻蜓,全身都(dōu)是‘黑科技’。”卢米尼的妈妈感慨,“小孩只有5岁,她今天都被一只自己找到的昆虫给治愈了。”
一波科普过后,开始学习“雕虫小技”。湖南师范大学生科院研究生经过一星期的(de)(de)考察,早已(zǎoyǐ)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科普野探任务卡和岳麓山(yuèlùshān)昆虫图鉴,还有昆虫网、昆虫夹、昆虫盒。本次的任务是探寻并观察昆虫的触角、口器、翅膀与足的类型,孩子们由研究生带队分组完成“昆虫探究表(biǎo)”。家长李先生说:“体验比课堂讲解生动得多。”
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与教育深融的(de)背景下,活动(huódòng)特别强调“真实探究力”的培养。“AI能生成标准答案(biāozhǔndáàn),却无法替代孩子触摸蝉翼时的惊叹,更无法复刻发现未知物种时的探索欲。”湖南师范大学(húnánshīfàndàxué)志愿者分享说,“孩子们的观察力超乎想象,这让(ràng)我们导师团队也感到惊喜。”自主探究经历了(le)1个小时的时间,污翅斑鱼蛉、星斑虎甲、琉璃草蝉……大自然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生物逐一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。“螟蛉(mínglíng)有子,蜾蠃负之”,孩子们从一棵香樟树的缝隙里面发现了蜾蠃为自己孩子做了泥巢,成语“螟蛉之子”瞬间被具象化(jùxiànghuà)。
活动(huódòng)结束时,孩子们通过有奖问答(wèndá)拿到了(le)“生态小卫士”勋章。一位获得勋章的女孩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自然笔记:“我标出了昆虫不一样的身体结构!还画出了它们触角的区别。”
作为岳麓区政协“五送”系列活动(huódòng)之一,本次活动全公益。岳麓区政协农工党界别(jièbié)召集人李畅表示,“活动不仅传授知识,更激发孩子(háizi)们‘像科学家一样思考’的(de)能力,这正是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-2035》倡导的核心素养。”
承办方介绍,未来将继续联合高校、中小学及社会力量,打造更多“自然(zìrán)+学科(xuékē)”跨界科普品牌,为(wèi)“双减”政策下的素质教育提供实践范本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,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,在探索中育人。”岳麓区政协教育界别召集人周利群总结道(dào)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